
不少年輕人認為,入住公屋是「人生勝利組」或「人生已贏了一半」,這是錯誤而危險的想法!公屋是居住的「救生網」,只是中途方案,不應是人生的終極目標。人生定錯目標,便會去錯地方。
筆者是第一代的「徙置區嬰兒」,童年住在徙置區時,我們的主流價值觀是「為家庭和前途離開徙置區」,這不單是個人的價值觀,亦是對社會的價值觀。我們覺得,在享用公帑的同時,也要記住:「仍有很多更需要的人正排隊等待上樓!」
因此,入住公屋安居之餘,也要把握「平租期」去儲錢置業。若住戶把公屋當成「私產」,對輪候的人很不公平,對自己亦是個傷害。要知道入住公屋是有入息限額,如果有一天住戶的入息超過限額會怎樣?有兩個可能性:
第一,住戶可能會隱瞞收入繼續住下去,但這不是萬全之策,因社會資源貧乏時,政府便愈大機會需要找出「隱藏富戶」,然後要他們遷出。
第二,住戶可能從此「躺平」,例如有些人索性不努力工作,甚至放棄晉升機會,原因就是為了想保住公屋這「勝利的果實」;而既然選擇了走這條路,他們心態上便容易會覺得「社會沒有機會」,亦會成為這種負面文化的推動者。
社會不是沒有機會
香港真的沒有機會嗎?筆者不信。香港當然仍存在著困難和不公平,但是在任何地方都有這些不足。筆者經營的中型地產代理公司,每月人均開單長期維持在3至5宗,而逾七成員工更起碼擁有一個物業。我正在實踐社會是有機會的,而且會致力傳承下去。筆者亦有參與多項公職,多年來在再培訓計劃方面也有貢獻,更獲特區政府頒發榮譽勳章,因我們幫了很多失業人士去創造機會,我怎會相信香港沒有機會呢?
我認為,年輕人有部分痛苦來自社會的不足,但最痛苦其實是被錯誤的價值觀包圍,甚至容易令政府誤判而去滿足民意上的錯誤價值觀。政府興建多些公屋可以是短期策略,但如果作為長期方案則是錯誤的。年輕人覺得不夠機會,我們便應提倡上車置業,如重啟「置業資助貸款」是個好方案,筆者相信亦能令年輕人對「社會沒有機會」改觀。
近年的「按揭保險制度」保障到銀行,卻令市民難了上車置業,我們很應該檢討和加入其他工具。人生總有困難和挑戰,我們必須主動面對和克服。上一代人由零開始去白手興家,我們這一代用畢生努力去維持三代的生活安定,下一代會如何?筆者相信,下一代亦會有他們驕人貢獻,問題是有沒有你的份兒?加油年輕人!
文:汪敦敬, MH
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(2005-2011、2024-2026)及祥益地產代理有限公司總裁,從事地產代理業40年以上,撰寫樓市評論文章30多年,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,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(new normal)文章。